《无罪》首映:冤案比电影更离奇

  发布时间:2016-9-26 10:57:12 点击数:
导读:《无罪》首映:冤案比电影更离奇.一桩冤案得以搬上大银幕,是国家与社会勇于反思、直面错误的结果,同时也是开始。

冤案平反之后有什么,追责,赔偿,归于平静的生活……现在则还有电影。日前,以张氏叔侄案为故事原型,经过近两年的筹备与拍摄的电影《无罪》在新疆首映,电影再现了退休检察官张飚、律师朱明勇历时多年推动“张氏叔侄冤案”平反的故事。

“法律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这句话似乎让冰冷的法律与更灵动的艺术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电影《无罪》则以另外一种方式,让法律的精义通过大银幕向人们申说:“有时候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浙江张氏叔侄冤案的过程,比一般的电影剧情可能还要离奇。2003年5月,好心让人搭顺风车的张氏叔侄,因搭车女孩在下车后当夜遇害而惹上刑案,办案机关在案发现场D N A已经排除张氏叔侄作案嫌疑的情况下依然屈打成招,甚至不惜跨省动用所谓“狱侦耳目”等手段,那一年,“神探”降世,冤案酿成。

借由很多个偶然和运气,整整十年后,张氏叔侄才得以解脱不白之冤,而该案的申诉和纠错过程,没有比其他冤案更难,但也没有更容易。在搬上大银幕之前,张氏叔侄案已经被写入国家最高司法机关的年度报告,成为这一轮冤假错案平反的代表、一个符号。凡此种种,已经被纠正的个案后续,哪怕一丁点动静都会被外界视为反省冤案生成逻辑的难得机会,这一次,则是电影。引人入胜的电影,最好能有离奇的情节,观影的人们希望通过大银幕看到的,也是有别于平淡人生的不普通故事,但可能只有故事原型人物们才能切身体会到,平淡的人生一如自由之于公民,到底有多可贵。

张氏叔侄的平淡人生,因一桩与己无关的刑事案件而中断,这一断就是十年。因为电影的上映,媒体回访电影中的几位主要原型,张氏叔侄拿到国家赔偿,开始新的生活、回归平静,但却也痛感人生再难挽回,十年牢狱所带来当事人及其家庭的改变,已然是不可逆的。为张氏冤案奔走多年的检察官、律师,在张案后思考则更令人唏嘘:检察官张飚退休后亲身体验信访过程,深感上访者的困苦,律师朱明勇接到更多申诉案件的求助,发现具体个案的申诉过程依然艰难。刑事案件申诉程序缺乏法定时间的约束,申诉遥遥无期、看不到希望曾是张氏叔侄案的遭遇,现在则仍是其他不少案件的痛楚。

已平反冤案见多锦上添花,待纠正错案更须雪中送炭。刑事案件申诉的过程,让人看到抱持笃定信念的法律人的坚持,看到关键时刻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的揭露,以及重获自由公民的喜极而泣,但这更多是在具体个案已经得到纠正之后的场景。刑事案件的整个申诉过程,于当事人及其亲属而言,更多是无望的等待,杳无音讯的答复,渐趋疲惫的公共舆论,这是尤其需要各界勉力推动改变的社会与法治现状。于此之外,则还有国家层面对冤假错案的制度化反思———如何让现有冤案更顺畅地申诉、纠错,如何确保不再有新的冤案被制造,如何斩断冤案生成和制造的逻辑。

电影《无罪》所着力展现的,更多是洗冤的过程,从反思与反省冤案生成逻辑的视角来说,冤案是如何产生的,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彼时彼刻又因何而集体失守,从残酷现实及至艺术的再造,留给人们的震撼与思考可能不输前者。当然,艺术的重现需要现实的铺垫,冤案平反之后的扎实追责,法律对冤案制造者不放过,将为通过艺术方式重现冤案制造过程提供可能性。张氏叔侄恢复自由身,昔日“神探”岂能隐身人群中?

一桩冤案得以搬上大银幕,是国家与社会勇于反思、直面错误的结果,同时也是开始。正如《无罪》创作团队以“破冰”定位张氏叔侄冤案那样,电影《无罪》上映本身就是另一场“破冰”———破除社会关注、推动待纠错冤案申诉之冰,也破除冤案纠错后追责无期、怠于反省之冰。

上一篇:被指为首骗,陈光标何不告上法庭 下一篇: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