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报告接地气,司法改革求共识

  发布时间:2018/3/10 19:22:21 点击数:
导读:“两高”报告接地气,司法改革求共识.国家社会肌理的健康与否,司法的处境、姿态和表现亦为国家“体检”的重要表征和信号。“两高”报告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近公众,从而获得对司法活动乃至司法改革的支持、理解和共识

3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分别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报告,就过去一年来国家司法领域各项工作、改革进展向全国人大进行汇报、接受审议。

纵观今年全国两会上“两高”的表现,可以说无论是最高法还是最高检,在报告准备上都用足了心思,在例行的年度工作汇报上试图出新出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对国家宏观司法进展的总结汇报,于数据之外都穿插有大量的具体案例,其中最高法报告提及包括呼格吉勒图、徐玉玉、顾雏军等25个形态各异的典型案例,将案例介绍作为报告的专门附件,在会场内外通过形式各异的多媒体呈现方式与公众互动交流。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意在说明司法判例对公众和社会运行秩序所能起到的神奇而有效的指引作用,对具体案件进行举例有助于形象化释明司法进展。过去一年频繁提及的“普法责任制”旨在推动“谁执法谁普法”的深入,而在报告语境中予以解读,靠案例来串起宏观司法活动的汇报,不仅是报告诠释层面的形式转变,也代表司法权力在接受监督过程中姿态的一种改观。

社会公众(包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对于司法具体活动、公信力乃至整体形象的评价和认定,当然可以通过“两高”提交人大会议的大体量报告来进行,但人们对于国家司法权力运行状态的总体评估,可能更多来源于对某个热点案件的印象,从具体案例过渡到抽象印象,可能不尽全面但却感受深刻。“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具体的司法改革措施、宏观改革指标的落实,或无法在孤立的某个案件中得到直观显现,但改革的成效却一定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 公众看结果,审议需要案例,“两高”报告适时提供形式多样的案例素材,这是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一次顺畅的磨合体验。

报告正文数据庞大、案例多样,其初衷和主旨在于将过去一年来(甚至五年来)的国家司法进展交付国民检阅,希望获得认可。国家权力运行的机制中,法检机关可谓手握重权,分拆开来看又各自值守诉讼流程中最关键环节,一夫当关,正义便不容失守。从“两高”报告看到不同法律职守的彼此监督、互相制约,同时也能看到共同的社会使命与核心任务——— 尽全力保障民生,护航经济社会运转。最高法与最高检,不同部门各异的工作总结,可以从中寻到诉讼流程中不同环节对正义的守护以及彼此的呼应。最高法报告例行梳理一年来无罪判决人数,回溯最高检环节则可看到不批捕、不起诉案件数量,对于司法案件的程序把关和严苛审视,法检的分工得以从制度上确保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民众从而得以在每一次司法体验中保持对法律的信赖、对正义的信仰。

热门短视频APP抖音上有对“什么是两高”的解构,官方推动的大众传播在庙堂之外有了更多元的呈现方式。国家社会肌理的健康与否,司法的处境、姿态和表现亦为国家“体检”的重要表征和信号。“两高”报告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近公众,从而获得对司法活动乃至司法改革的支持、理解和共识

上一篇:加强产权司法保护,也是呵护市场经济 下一篇: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