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幼托需求应开放市场追求专业

  发布时间:2017/12/3 6:32:15 点击数:
导读:满足幼托需求应开放市场追求专业.没有背景和资金,拿不到资质,只能走商业途径,而如果有政府部门背书,没有资质也可以开。而同样导向的结果都是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出了事受害者哭诉无门。

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持续发酵,目前舆论的关注点已经从虐童事件本身,延伸至眼下中国幼托困境的探讨。

携程亲子园到底是怎么来的?据媒体报道,2016年初,携程自办亲子园仅开业一周即因未获得行政许可被紧急叫停。其后,在上海市妇联的“推荐”下,携程选择了妇联全资的《现代家庭》杂志社旗下读者服务部“为了孩子学苑”作为第三方外包了幼托业务,携程亲子园重新开张。公开资料显示,今年5月,携程亲子园通过了由包括上海长宁区妇联和教育局在内的验收专家团队的验收。然而,“为了孩子学苑”的业务范围只包含育儿保健咨询,根本没有幼托资质和经验。事发后,长宁区教育局称携程亲子园没有备案。那么,问题来了,携程自办亲子园因为没有获得许可被叫停,“为了孩子学苑”这个没有资质、没有经验、连备案都没有的机构,为什么能成功通过教育局验收,还成为示范基地。

实际上,中国大量的托儿所处于灰色地带。由于教育资质的托儿所非常难申办,高达90%的托儿所没有幼托资质。托儿所基本被硬件卡住,资源、资金、场地的门槛都很高,投资不够是不会批的。于是,现在的托儿所基本是两种形式。一种是与“为了孩子学苑”类似,挂靠在民政部门下面的非营利性机构,只需向教委申请许可证,就可以办早教或培训,还不用纳税。另一种,就是完全走工商注册,企业性质的早教机构或是教育咨询机构。其实都存在钻空子,因为早教、教育咨询和幼托并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没有背景和资金,拿不到资质,只能走商业途径,而如果有政府部门背书,没有资质也可以开。而同样导向的结果都是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出了事受害者哭诉无门。

曾经托儿所是机关单位和国企的标配,属于没油水的纯福利。经济体制改革后,这些福利也随着计划经济消失而消失,且2012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严厉限制幼儿园入园年龄,导致不少公办幼儿园陆续取消3岁以下的“托班”。然而,二孩时代到来,让0-3岁的幼托需求不断增长,教育理念的改变和早教风潮兴起,更让0-3岁托儿所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有机构预测,到2021年,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缺口预计超过300万,4年后学前教育缺口将达峰值,幼儿园缺口近11万所。曾经没人想要的托儿所成了一块肥肉,都想来插一脚。以携程为例,其招聘信息显示老师年薪仅4万-5万元,没有持证需求,一个月30万元托育费,减去4个没有资质要求的老师4500元左右的月薪和一些固定开支,作为非营利性组织不用纳税,简直暴利。

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应该对真相和相关部门一一追问,将当事人以临时工处理撇清,直接关停托儿所,并不是一个好的结果。无论是国际经验还是中国的现状,都显示着对托儿所有巨大的需求,如果继续捂着对托儿所不闻不问,甚至全面扫清关停,就很大程度上导致了0-3岁孩子的父母必须有一方暂停工作,而这一方很可能是母亲。这样一来,一步加剧男女不平等,甚至激化家庭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而职业生涯更受影响的女性,生育意愿会进一步降低,不利于向人口政策的方向发展。托儿所需要的不是抓紧牌照,再任由相关部门滥用权力寻租,而是需要向市场开放准入,完善标准,不能光看硬件、投资,对托儿所的保育方式与幼师专业性均需有所要求。

二孩时代,幼托已成必需品,托儿所不能一直处于灰色地带。幼童不是肥肉,是人,应该接受相应的保育和教育,而不是被当猴子一样圈起来粗暴对待甚至虐打。托儿所的发展应有更深入探索,向市场放开,提升专业性,已是迫在眉睫,这关乎中国的未来

上一篇:“虐童事件”最该审视的还是红黄蓝 下一篇: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