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局长耍官威衍生“续集” 缺少公共意识很可怕

  发布时间:2019/5/7 10:12:51 点击数:
导读:副局长耍官威衍生“续集”缺少公共意识很可怕

“副局长耍官威”事件,不但衍生出“续集”,最终结局也是争议性的:一些居民对媒体说,副局长并未道歉,而南关区教育局则表示“已经道歉”,并向媒体展示了视频:4月28日上午,长春市政府信访办接待了部分业主代表,副局长谭智已在会议上做出道歉。

而对这个“道歉”,舆论仍有不小的争议。有媒体评论质疑,如此道歉不太“正式”:只向部分业主代表道歉,更多居民“被代表”了?还有网友认为,媒体关于“副局长未道歉”的误报道,应该由官方担责——媒体向南关区教育局询问“是否道歉”时,工作人员为何作“不便回答”的回应?为何不向公众广而告之?

原本只是官员个人不当言论的事件,“续集”中的角色又多了相关部门,这大概是官方始料未及的。即便这一事件可以画上句号,但对某些问题的反思,恐怕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耍官威是作风问题。但一些干部何以会保持着“官僚官威作风”?在群众面前官气十足不说,一言不合就“来脾气”,甚至认为,呵斥群众是理所当然,自己是领导——这种角色错位的认知从何而来,是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群众面前有耍官威习惯的干部不在少数,当然,也有人将这种毛病归咎于“性格”,认为“官员也是人,是人都有脾气”。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实际上遮掩着“官本位”价值观、混淆了官员与群众在身份概念上的区别。

副局长来了脾气,就怒怼居民说“现场鉴定你听不懂话”,但若换了对方是她的上级领导,即便有脾气恐怕得忍着,而不一定“是人都有脾气”。也难怪谭副局长那一句“我这块也是急躁了,态度也不好,希望你们能理解”的道歉,被认为既缺少诚意,更谈不上深刻。

关于这次官民对话,舆论关注点始终不是引发吵架的原因,而是吵架本身——无论孰对孰错,官员在这种场合都没有“发飙”的权利。在公共场合,官员必须克制,这是官员的职业身份所决定的。现代社会中,官员是一种职业,其职业是公共服务者。官员面对民众时,正确的角色定位应是服务者;认为在民众面前也是领导,是认知的错位。而耍官威,多由这种认知而来。

再者,一些官员自觉或不自觉地耍官威,也是缺乏公共形象意识的表现。官员作为公务人员,其公共形象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着政府,反映着公共服务的成色。因而,官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能随意,更不可以“态度蛮横”。

官员、政府部门都有公共形象管理的责任。官员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政府部门要管理好所属人员以及部门的公共形象。在公众面前,首先要表现出平等且谦抑的态度,而不是高高在上。

官员在群众面前情绪失控、态度蛮横,根本原因是把群众视为管理而不是服务的对象——这是“耍官威事件”的本质。要让所有领导干部都能接受“服务”而非“领导”的逻辑,除了教育,更要强化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既是公众事件,官方有必要将事件进展与结局向社会公开。官员不当言行伤害的不只有在场居民;所有发生在官员履职、公共事务过程中的问题,都有关广义上的公众利益。这也是副局长“态度不好”成为公共话题的原因所在。“道歉”作为公众事件进展的一部分,还应当面向公众。官方认为副局长已经道歉,但更多居民和公众乃至媒体都“误解”为“未道歉”,这是否也反映出相关部门公共意识的不足?

期待“副局长耍官威”事件成为一堂生动的公共管理课,更多官员和部门能通过这堂课,丰富关于公共形象、公共意识的认知。


上一篇:患病相声演员“众筹”百万巨款是对社会善意的消费 下一篇: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