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头文件岂能抵触国务院政令

  发布时间:2017-2-16 11:08:26 点击数:
导读:地方红头文件岂能抵触国务院政令.说到底,管住、管死的根本动因,恐怕还在于利益。别看装修公司的培训费交给了协会,但背后牵线的依然是地方政府授权部门,这中间的利益关联并不难察查清楚。

据央广新闻报道,早在2015年3月即被国务院明文取消的“装饰项目经理”和“室内设计师”等资格认定,日前又在海南省海口“满血复活”。据装修企业披露,当地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装修从业人员必须在“海口市室内装饰装修协会”办理诚信档案,办理前提就是要获得这两个证件。若没有证件,就要在协会缴费培训。

证件不新,思路不新,就连获取证件的路径,依然是以往花钱赎买的老“套路”:只要交钱,就能办证;若交钱痛快,办证也麻利,至于装修企业具体如何去做装修,是不是果真能做到“诚信装修”,再也无人过问。

当然,若说海口市没有一丁点儿“制度创新”也不完全对。至少,在这里,办证权力被政府用红头文件让渡给了“海口市室内装饰装修协会”。这样,明面上看,办证也好,收费也好,设卡抬槛也好,均是行业协会、社会组织自己的行为,政府不再“沾包”。

遗憾的是,政府的“隐身术”并不高明,民众很容易就找出了其中的瓜葛与关联,并提出质疑。其一,国务院一再强调“坚决杜绝中介机构利用政府影响违规收费,行业协会商会不得强制企业入会或违规收费”,地方政府为什么还要将行政权力“下放”给行业协会?这里边,是不是存在某种隐秘的利益输送?其二,国务院明令已取消的资格认定,为什么到了“天涯海角”居然还能“复活”?

面对这些质疑,当地住建部门的官员再也无法抵赖,只好强词夺理,“在海口,就要遵循海口的规矩。”

交锋至此,或许才真正到了“图穷匕见”的境地。也即,在某些地方政府那里,国家的明文政令、中央的庄严宣示,远远比不上地方自己定下的规矩。既然地方的“规矩”大如天,则来自中南海的政令无奈只好空转。即便中央政策可能跨过大江大河,但隔着一道浅浅的琼州海峡,就愣是登陆不了海南岛。

这样的现实未免让人沮丧。不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受到窒碍,连带着,中央政府的权威也在地方政府的狙击之下大大减损。李克强总理心心念念的简政放权愿景,“使就业创业创新不为繁多的‘证书’所累,让各类人才放手拼搏”,“要让创业者、就业者和众多转岗人员今后心里踏实,不再为一纸‘证书’所困扰,切实让利于民”,等等,也注定难以成为现实的图景。

那么,海口的“规矩”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规矩?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并无任何高明之处,一是前置审批,通过发证掌握并管控市场主体;再就是收钱,假社会组织之手向市场寻租。至于当地官员一再特别强调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的双创,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

室内装修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用工零散,且并不在国家产业调控范围之内,完全可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升行业发展的活力、动力与竞争力,政府大可不必过度干预。即便社会上有加强监管的诉求,也完全可以通过事中监管、事后惩戒等方式,促使这一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而如果只是事先发个证,其后却不管不顾,无疑还是一种懒政思维。

海口市住建部门的张处长认为,装修行业问题多,“根本不知道有多少家公司”,“现在工商局注册,两个盲流就可以去装修了”……这些所谓的“问题”其实根本不成其为“问题”,公司数量多少,住建部门不掌握,难道工商部门也不掌握?难道住建部门不会购买服务,委托协会去调查摸底?国家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如果符合条件,两个盲流当然可以去注册装修公司,有什么问题吗?

况且,大中国疆域之内,只闻有正当迁徙、合法创业的共和国公民,哪个又是盲流?以如此情绪化的偏见去监管市场,能激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吗?

时代已经进入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新时期,而某些政府官员还停留在管制时代的刻板思维模式中,充满了偏见、固执、僵化、羞怒、怨毒、刁难,则老百姓又如何指望这样的官员、这样的主管部门切实践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说到底,管住、管死的根本动因,恐怕还在于利益。别看装修公司的培训费交给了协会,但背后牵线的依然是地方政府授权部门,这中间的利益关联并不难察查清楚。

对于这一“民生痛点”,李克强总理在去年6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毫不留情地指出过:“众所周知,花样百出的职业资格准入,极大地抑制了大众的创业就业。可为什么部门一些具体管事的同志仍不愿意放开这些准入?不客气地说,因为有些职业资格许可是收费的、养人的,再说的不好听一点,也不排除有寻租的。”

国家政令不能总是被“中梗阻”,政府权威也不能总是被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绑架。地方政府也好,主管部门也罢,都应该“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而没有任何权力随意扭曲中央的政策,规矩再大也必须得改。

上一篇:遗憾!农民收玉米案没当庭宣判 下一篇: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